十八里担架道展馆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姜家疃村委。2021 年 2 月1日,该展馆入选威海市第三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
1947 年 10 月至 1948 年 3 月,威海保卫战期间,里口山地区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翻越十多里山路,将伤员从威海城里送到位于羊亭的救护站,这条路后被称为“十八里担架道”。
“十八里担架道”中的担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担架,而是把自家的扁担、被褥、被单拿出来,用麻绳和铁条紧紧地绑在一起,就制成了一副副担架。谁也没有想到,在后来那一场场战斗里却被人们拿出来派上了更大的用场—在战役后方挑军用物资、挑炮弹,为前线部队提供补给,在威海保卫战中更是制成担架,肩扛人抬,把负伤的人民子弟兵从前线战场一路辗转腾挪,送到十八里外的解放军医疗站。
就是在这十八里的山路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支队伍清一色由妇女组成,她们有一个光荣的名字—青年妇女小队,又称青妇队。1947年腊月的一天下午,从前线抬过来的伤员一个接着一个送到了北上夼接待站,有一位战士的下颌被枪打没了,血顺着绷带直淌,急需抢救,这可急坏了时任北上夼村青妇队队长的王本松。从北上夼到解放军医疗站还有将近八里的路程,前线赶来的抬夫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而接待站清一色是娘子军,妇女们能否接替抬夫在天黑之前把伤员送到医疗站?王本松清楚地知道,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她马上招呼三名青妇队队员抬起担架就往医疗站跑。
王本松永远不会忘记这八里路上的生死一瞬。此时,敌人两架飞机就盘旋在上空不停地向山林中扫射,一架从雕山往南飞,一架从里口山南边往北飞,还时不时地扔下几颗炸弹,敌人射出的子弹好几次都打在了她们身边不远的山坡上,她们一会儿停下来卧倒躲飞机,一会儿等飞机过去了再继续爬起来往前跑,这样走走停停,在天黑之前终于到达了医疗站。任务完
成后,四名妇女全部累得瘫倒在地上,其中一人的胳膊还被流弹击中,血顺着手滴滴答答往下淌,其他人的脸上也被树枝刮得全是血痕。
事实上,当时的青妇队所承担的工作远远不止抬担架这一件事。在家里青壮男丁全部上前线的情况下,她们不仅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还要拿起刀枪保卫家园。在战争准备时期,她们凌晨出来跑操,白天站岗放哨,晚上进行埋地雷、抓特务、紧急集合等军事训练。战斗打响后,她们照顾着前线负伤的伤员;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洗着那些从战士伤口上揭下的粘着血污、骨渣、脑浆的绷带和衣服;她们为从前线下来的抬担架的人们补衣修鞋;她们还要接过前线抬来的担架,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中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进。
为留存这段路和这段红色的历史,结合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建设,发挥姜家疃村的资源禀赋优势,2020 年着力建设十八里担架道遗址小型展馆,将其建设成集红色展厅、培训基地、研学场所为一体的教育阵地。该展馆突出“ 一切依靠人民”主线,通过扁担的传说和纯朴的情怀、十八里浴血担架道、人民的信仰、英雄无悔等单元,展示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和党群一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