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位于威海市区文化东路与海滨路交会处的三角花园,是威海卫管理公署在中国政府通过谈判和平收回威海卫主权一周年之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22°07′09.3″,北纬37°30′34.0″,海拔高程3米。作为英国租借威海卫这一段历史的缩影,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已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人文标志性建筑,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 年 3 月,德国强租胶州湾,不久,俄国强租旅大。拥有最大在华利益的英国自然不甘落后,“ 援均势之例,假保护为辞”,于 1898 年 7 月 1 日强租威海卫。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退出旅顺,英国强租威海卫的外部理由已不存在。清政府试图向英驻华公使提出这一要求,但英政府以俄非主动退让为由蛮横拒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派出 14 万华工到欧洲参战,为中国取得战胜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威海卫收回几近绝望。1921 年 12 月,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参加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提出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包括收回威海卫主权要求。英代表贝尔福宣称同意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但须“按相当条件,仿照他国移交办法”。
1922年后,双方派出代表就威海卫收回进行谈判,至 1923 年 5 月 31 日,中英双方议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二十四条,内容包括续租刘公岛 10 年、商埠区辟为通商口岸、邀请外人主持市政、承认威海卫高等及地方审判厅先后判决各案的法律效力、承认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颁发的房产地契等。该意见书发表后,因断送国权内容太多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北洋政府亦认为有重新修改的必要。
1924 年 5 月,梁如浩辞职照准,由外长顾维钧负责交涉。同年 10 月,双方议定《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二十九条及附件,实质内容没有修改,只修正了个别文字。10 月 23 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议决通过,双方约定 11 月 28 日签字。岂料 11 月 24 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贿选政府垮台,归还又成泡影。后北京政府屡经提议,英方皆以时局关系,藉词延宕。1929 年 6 月 21 日,应中方要求,中英双方会谈威海卫及修约问题。经过反复折冲樽俎,1930 年 2 月,王正廷与蓝普森签订了收回威海卫租借地草约,计专约二十条、协定六条及附件,其内容与前两次几乎没有什么进步。4 月 18 日,《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 协定》在南京签字。
10 月 1 日,王正廷与英国驻南京总领事许立德在南京互换批准书,同时,国民政府所派专员王家桢、徐祖善抵达威海,与庄士敦举行交收仪式。通过谈判,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以条约的形式终止了清政府签订的《中英议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主权和平收回。威海卫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管理好这块前租借地,国民政府设立威海卫行政管理区,直隶于行政院,委派具有外交背景的徐祖善首任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威海卫收回一周年之际,威海卫管理公署决定在坞口花园(后改鲸园)建“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以纪念这一重要外交成果。1931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由 45 块莱州乳白大理石拼组而成,塔身呈三棱锥状,正面向东。塔正面上部镌刻“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碑体金字,系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签字人)题写,塔身下部三面都刻有文字,正面为威海卫管理公署首任专员徐祖善题写的塔记碑文。碑文记载了英国租借威海卫以及中国收回威海卫的过程。另两侧为《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 三民主义”等文。另在南门两侧的门柱上刻写了“ 遵循先觉路,灌溉自由花”楹联。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撑天拔地,为商埠之伟观焉”(《 威海卫指南》语),为三角花园增色不少,一时被誉为新威海八景之一。
1980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为文物保护单位(县级)。因抗日战争时期和“ 文革”中两次磨损和多年失修。1980 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决定用同种石料照原样重建,1981年竣工。重建时位置西移了10米,地下用钢筋水泥灌注,并加修青石高台1.1米,塔总高增为10.3米。塔身恢复王正廷题“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和徐祖善题塔记碑文,南北两面塔文未刻。1988 年 9 月,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以同名升格为威海市(地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同名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0年、2014年、2017年进行多次整修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