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创天地

李威:以“农耕文化 + 农耕文明 + 农耕用具”透视中华民族未断代的历史长河

时间:2024-11-27 21:08:58来源:本站作者:李威 点击: 413217 次

在世界历史的广袤版图上,中华民族犹如一颗璀璨而坚韧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拥有着唯一未曾断代的悠久历史。当我们试图深入探究这一伟大历史脉络时,“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农耕用具”,宛如三把珍贵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悉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与发展的大门。 

一、农耕文化: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根基。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农耕实践中孕育而生的独特文化形态,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它不仅仅是关于土地耕种和农作物收获的知识与技艺的集合,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农业萌芽开始,我们的祖先便在华夏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启了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农耕生活。他们观察四季更替、天象变化,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选种、播种、灌溉、施肥以及收获等一系列农耕技艺。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农耕活动的专注,催生了诸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节律,以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描绘的对劳动成果的期盼与珍视。 

农耕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观念。在以农耕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家族、村落成为了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秉持着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开垦土地、修建水利设施,应对自然灾害。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不仅保障了农耕生产的顺利进行,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邻里和睦、团结一心的民族性格。 此外,农耕文化与各种传统节日紧密相连。像春节,其最初的起源便与岁末年初的农耕时节转换有关,是人们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时刻。而清明节,一方面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另一方面也正值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蕴含着对先人的缅怀以及对新一年农耕生活的期许。这些节日成为了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通过代代相传的节庆活动,将农耕文化的内涵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二、农耕文明:中华民族智慧与进步的光辉印记 农耕文明,是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升华的产物,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在农业领域所取得的高度智慧与伟大成就,彰显着民族的进步与繁荣。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中华民族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从古老的耒耜到先进的曲辕犁,从简单的灌溉沟渠到复杂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每一项创新都是农耕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农耕用具和水利设施的出现与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有限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耕文明还体现在农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古代的农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总结,撰写了大量珍贵的农书,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这些农书详细记载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了后世农耕生产的重要指导手册。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科学的深入探索和不懈追求。 除了物质层面的成就,农耕文明在精神层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农耕活动中,人们深知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懂得顺应天时地利进行农业生产。这种思想观念不仅贯穿于农业领域,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而且,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的兴起。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农耕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汇聚了各方人才和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三、农耕用具: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农耕用具,作为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具体承载物,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生动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 从最原始的石斧、石镰用于砍伐和收割,到玉石农耕用具使用,再到木制农耕用具使用,到后来的青铜农具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铜农具相较于石器、玉器,更加坚固耐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但由于青铜在当时属于稀缺资源,其普及程度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器(玉器)与青铜农具并存。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逐渐普及开来。铁犁、铁锄、铁镰等农具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农耕生产的面貌。铁农具的坚韧和锋利,使得开垦荒地、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这一时期,农耕用具的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耕用具的样式、工艺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例如,在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是农耕用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应了南方水田耕作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而在明清时期,一些农耕用具在工艺上更加精细,装饰性元素也逐渐增多,这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相对稳定,也体现了社会审美观念对农耕用具的影响。 农耕用具不仅见证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封建王朝时期,农具的制作和分配往往受到官府的监管,这体现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一些精美的农耕用具还成为了宫廷或贵族收藏的对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情趣。 四、以“农耕文化 + 农耕文明 + 农耕用具”讲述中华民族未断代的历史 当我们将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和农耕用具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时,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中华民族未断代的历史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从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萌芽,伴随着原始的农耕用具的使用,我们看到了祖先们在艰难环境中开启农耕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文明在不断发展,新的农耕用具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人口也随之繁衍壮大。 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的出现与农耕文化中的祭祀仪式、等级制度等相互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而到了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普及推动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农耕文明也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齐民要术》的创作就得益于当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农业实践。

唐宋时期,农耕用具如曲辕犁的改进以及水利工程的完善,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农耕文明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特点。这一时期,农耕文化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农耕生活场景。 明清时期,农耕用具在工艺上的精细化以及农耕文明在社会经济中的深入渗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农耕文化也在民间传承中不断丰富,各种与农耕有关的民俗活动愈发活跃。

通过对“农耕文化 + 农耕文明 + 农耕用具”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以农耕为基础,不断发展、演变、传承,从未断代。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让世界通过“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农耕用具”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 在当今时代,尽管我们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但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和农耕用具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们提醒着我们不忘本,让我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能够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而独特的历史遗产。(作者系智库专家、国家发改委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课题组专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驻地机构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24小时举报受理和处置
违法或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711111 举报邮箱:zgdflzw@163.com

中廉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本网站文章(含图片/视频) 京ICP备2002021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 29640号
Copyright 2019-2024 zlwr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