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里的“年味”
佳臻的脑袋下垫着妈妈用警大衣卷成的枕头,后备箱里爸爸准备的年货随着车子的颠簸发出闷响。佳欣趴在车窗上哈气,当她画下第一百零三个笑脸时,山坳里跃出一角朱红飞檐——老家到了!
春节临近,我们驱车从桂西南边陲城市一路北上,经过十几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皖西南农村老家,这场充满仪式感的旅行,不仅是一次时空的转换,更是一场年味与温情的交织。
第一章 燕徙
这一年,在爷爷的精心打理下,昔日破旧的老宅焕然一新:仿石漆白墙洁净素雅,断桥铝门窗现代精致,半圆形走廊优雅流畅……。院中老槐树依旧挺拔,古井冒着热气,石磨静静伫立,仿佛守护着家的温暖记忆。
腊月二十六零时零八分,橙黄琉璃瓦披着薄霜,楼门前红毯迤逦如赤龙,燕徙仪式准备就绪。"吉时到——"大伯的吆喝惊飞檐角麻雀,无人机在头顶嗡嗡盘旋,镜头里二十几双手已捧起柳条斗。
爸爸打头阵,发财树的红绸带拂过镶银门楣,金元宝挂件撞得叮当响。妈妈左臂挎着西班牙橄榄油,右手拎的东北珍珠米袋沙沙作响,米粒从豁口漏出来,在红毯上连成断续的星子。佳欣把苹果垒成宝塔,走到第三步时塔顶的果子开始晃,急得直喊:"弟弟扶一把!"缀在队尾的佳臻正啃火龙果,紫红汁液顺着指缝流淌,把"红红火火"的祝福语染得更艳了。
"小祖宗仔细门槛!"奶奶捧着陶瓷火盆追过来,盆里炭火噼啪炸开金花。二婶举着自拍杆倒走拍摄:"老铁们看仔细咯,火龙果这叫开门红,橄榄油是顺溜一整年……"话音未落撞上撒豆的姑姑,五谷雨里顿时漾起哄笑。大婶的抖音直播突然刷过火箭特效——原是佳臻把火龙果籽喷到了镜头前。
红地毯尽头的堂屋,太师椅上铺着虎纹坐垫。爸爸刚摆正发财树,佳欣的苹果塔就塌在供桌上,最圆的那个咕噜噜滚到祖宗牌位前。"好兆头!平平安安!"爷爷的水烟筒精准截住苹果,烟口处冒着还未燃尽的青烟。火龙果终于被妈妈抢救下来时,佳臻满手紫红往白墙上一按,活脱脱五个小元宝。
十八门礼炮炸响时,夜空被五彩斑斓的焰火点亮,金色的流苏、银色的瀑布、红色的牡丹在黑暗中交织绽放,仿佛天幕被泼洒了绚丽的颜料。火树银花间,欢声笑语与炮竹声交织,个个脸上洋溢的喜悦与惊叹。
第二章 迎春
腊月二十九,新楼里蒸腾着人间烟火。妈妈系着围裙指挥搬运年货,屋檐下挂起的咸鸭滴着油,在青砖地上映出琥珀色的花。爸爸踩着板凳贴春联,金箔在烫金大门上灼灼生辉:"迁新居福临门除旧岁事事顺;多喜乐长安宁迎新春年年好。"横批"新春大吉"的纸角被冻雨打湿,爷爷忙用围裙蘸了灶灰抹平。
"歪了歪了!"佳欣举着沾满米浆的刷子当指挥棒。佳臻踮脚往门框上摁福字,糨糊顺着指缝滑进袖口,冻得他直甩手。大伯举着手机绕圈拍:"左边再高点!对咯,这大红纸衬着琉璃瓦才叫喜庆!"镜头扫过时,门神画像的眼珠被反光映得忽闪,倒像是跟着笑。
红木旋转楼梯被探险的姐弟踩得咚咚响,新刷的白墙映着两团跃动的红影。"这是爸爸的奖章!"佳臻扒着玻璃柜,鼻尖上蹭出油印。柜里摆着二等功奖章和一摞证书,底下压着老屋的门牌号——"西屋组39号"。奶奶端着糖水蛋过来,絮絮说着:"新灶台火旺,昨儿蒸的年糕比往年早两个钟头就发起来了。"
屋顶上飘起袅袅细烟,大伯和大婶在院门口支起油锅。面片在滚油里舒展成金黄的玉兰花瓣,佳臻偷吃烫了舌头,哈着气往妈妈怀里钻。爷爷拎着新编的竹篓过来,篓子里装满了刚从河里捞上来的鲜鱼,鱼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明天祭祖的鱼,保准比别家多二两鲜活!"
厨房窗棂上,那个被佳臻摁歪的福字正悄悄往下滑。糨糊在玻璃上拖出一道蜗牛似的银痕,蜿蜒曲折,像是顽皮的小手留下的痕迹。佳臻踮着脚,手里还攥着一块抹布,眼睛盯着那个歪斜的福字,小脸皱成一团。
第三章 团圆
大年三十下午,厨房成了妈妈的战场。新砌的七星灶台上,腊肉在竹蒸笼里淌油,铁锅里翻腾的葛粉圆子浮沉如金元宝。佳欣带着弟弟偷吃灶台上的冻米糖,鼻尖沾着芝麻粒跑来告状:"妈妈!弟弟把糖果倒在地了!"
暮色爬上窗棂时,一米八的圆桌摆出了十八个碗碟。红烧蹄髈油亮如琥珀,糯米灌肠扎着红绳,镶着红枣的糯米饭冒着热气。二十几口人碰杯那刻,院外忽然传来锣鼓声——村里狮子队来暖房了。
"佳欣佳臻来点晴!"大伯把蘸朱砂的毛笔塞给孩子。佳臻够不着狮头,急得举着糖葫芦喊:"爸爸扛我!"镜头定格时,姐弟俩的朱砂笔同时落在狮眼里,红绸狮鬃拂过妈妈新烫的卷发。
守岁的篝火噼啪作响,爷爷的紫砂壶递到佳臻手里,壶身还刻着"农业学大寨"的模糊字迹。奶奶翻出儿时的梳妆盒,里面存着老屋的瓦片和门环。"新楼再敞亮,没这些老物件镇着,梦里都找不着路。"她将瓦片埋进新砌的花坛时,夜空中炸开第一朵烟花,把佳欣刚贴的窗花映成了流动的星河。
篝火边的笑声渐渐低了下来,佳欣靠在妈妈怀里,听着长辈们讲起从前的故事。爷爷抿了一口茶,眯着眼睛说:“那年冰天雪地,全村人靠着地窖里的红薯熬过了冬天。”奶奶接过话头,轻轻抚摸着梳妆盒:“这是老屋最后一片瓦,今年初春拆房时,我特意留了下来。”佳臻听得入神,手里的糖葫芦早已化了一半,糖浆滴在衣襟上,他却浑然不觉。
一家人围坐着看春晚,爷爷从怀里掏出压岁红包,笑眯眯地递给孩子们:“来来来,每人一个,都别抢,愿你们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佳欣接过红包,脸上绽开了笑容,佳臻则迫不及待地拆红包,数着里面的钞票,引得一阵哄笑。
“难得一家人集在一起,咱们拍张全家福!”爸爸拿出手机,招呼大家站到一起。妈妈整理了一下新烫的卷发,奶奶把梳妆盒放在膝上,爷爷则端坐在正中间。佳欣、佳臻站在最前面,两侧依次是堂侄、堂妹、堂哥、堂姐,还有大伯、大婶、二伯、二婶……随着相机“咔嚓”一声,这一刻的幸福被永远定格。
窗外,烟花接连绽放,照亮了整个院子。佳欣抬头望着天空,忽然觉得,那些璀璨的光芒仿佛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了一起。新楼虽高,但老物件的温度依然在;年夜饭虽丰盛,但团圆的味道从未改变。
第四章 拜年
初一天还没大亮,佳欣佳臻起了个大早,拉着爸爸的衣角嚷嚷着:"爸爸快带我去拜年!"妈妈给姐弟俩换上同款大红羽绒服,背后金线绣的锦鲤在晨光里活灵活现。
第一站:爷爷奶奶屋。两个小人儿扑通跪在地上:"祝爷爷奶奶寿比南山!"佳臻的拜年词惊呆众人:"祝爷爷的杀猪刀切出金条!"爷爷掏红包时故意把手举得老高,佳臻蹦起来咬住红包角,活像扑食的小老虎。奶奶搬出整箱特仑苏:"长高高!比新楼还高!"
第二站:大伯家。刚进院门就撞见堂侄在放烟花,火星子差点弹到佳欣发辫。大伯母端着糖水蛋迎出来:"小警花小警草来咯!"佳臻盯着八仙桌上的果篮直咽口水——最顶上那盒费列罗金球,分明是他上个月视频里念叨过的。大伯把零食垒成宝塔状:"搬得动就都是你的!"小家伙当真去扛,结果被压得一屁股坐倒在地,笑翻全场。
第三站:二伯家。二婶早备好了拍短视频的支架。佳欣刚说完"万事如意",她就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拎出两提安慕希:"这可是从县里大超市买的!"佳臻学抖音网红比心,结果手肘碰翻了桌上的茶杯,乒乓作响。二伯笑着抓把糖果塞到他兜里:"碎碎平安,咱们小警察健康成长!"
到三婶家时,佳臻的羽绒服口袋已经撑成了气球。三婶搬出整箱六个核桃:"给咱们大学生补脑!"佳欣纠正:"我才二年级!"满屋哄堂大笑。
拜年的路上,街坊邻居们互相问候,笑声不断。每到一户,孩子们都会恭恭敬敬地鞠躬,说上一句“新年好”,长辈们则会笑着递上红包、零食,祝福孩子们健康快乐、学业进步。
拜年,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永恒的记忆。那种温馨的氛围,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第五章 归途
回家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间又要踏上返程的路。
大年初六一大早,晨雾裏着硫磺味在枝头游荡。后备箱成了百宝箱:爷爷塞的腊肉码得像金条,外婆托人捎来的熏鱼用油纸包得方正,大伯娘腌的萝卜干在玻璃罐里泛着琥珀光,二婶家的酸豆角坛子系着红绳,像列队的士兵挨着六箱牛奶。副驾驶座上,妈妈正在清点小辈们的礼物——佳欣怀里抱着堂姐送的发夹,佳臻裤兜里插着邻居小虎送的奥特曼。
"等等!落了这个!"大伯娘趿着棉拖鞋追出来,往车窗缝里塞进个塑料袋。十来个茶叶蛋还烫手,底下压着佳欣绘画班伙伴送的幸运星罐子。"小欣替我给城里的娃娃们捎句话,"大婶娘喘着气笑,"暑假来吃新麦馍!"
爷爷突然扒着车窗喊:"慢着!"他跑回屋捧出个青花陶罐,罐口封着晒干的荷叶:"新屋灶头的第一坛腐乳,给孙辈们就粥吃。"奶奶追出来往佳欣怀里塞保温桶,桶身还缠着过年贴剩的福字胶带:"三鲜馅饺子,路上别饿着宝贝!"
后视镜里,小楼门楣的"吉祥人家"渐渐洇入雾中。佳欣数着红包突然喊:"爸爸!腊肉把我的玩具压扁啦!"妈妈转身去翻找,却带出一串风铃——那是梦遥姐姐用山核桃壳串的,铃舌上还系着一个小发卡。
佳臻在后座拆开一盒巧克力,金箔纸在阳光下映成流动的河。那些被牛奶箱压皱的玩具盒,那些沾着灶灰气息的祝福语,此刻都化作后视镜里的青山,把新楼的黄瓦藏进春天的褶皱里。远处传来零星的爆竹声,仿佛老宅也在和我们挥手告别,等待着下一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