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北上广深”的先行探索与未来展望
自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在这一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果敢的改革决心,积极投身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北京:精准施策,靶向优化
立法与政策层面,《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0年应运而生,并在2022年、2024年历经两次修订。2024年11月29日通过的最新修改条例,紧密围绕经营主体反馈的痛点难点,如市场准入门槛、产权保护细则等,进行了精准优化,切实回应市场主体的关切。
在具体举措上,北京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探索构建信托财产登记机制,为企业融资拓宽渠道;秉持“无事不扰”原则,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降低现场检查频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全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模式,广泛推广电子证照应用,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与便利度。
上海:创新引领,打造国际标杆
《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4月10日正式发布实施后,于2024年9月27日完成修订,并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上海推出《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提升企业实际体验为核心,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性地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邀请企业家亲身参与,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一手反馈。同时,借助政务平台推出“政策主动敲门”服务,实现扶持政策与企业的精准匹配,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
广州:平台赋能,全周期服务
《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鼓励各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差异化改革路径。
广州开发区打造的“埔企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为企业提供涵盖设立、运营、发展、转型等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企业服务的便捷性与全面性。
深圳:科技驱动,便捷服务
2021年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全方位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深圳推出“免申即享”政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惠企政策的自动匹配与精准推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出“前海港澳e站通”,为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293项政务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港澳”即可开办前海企业,极大便利了港澳地区的投资创业。
智库专家李威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至今已历经五年,“北上广深”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条例的指引下,通过立法保障与创新举措双轮驱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经营主体注入了强大发展活力。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力支撑了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北上广深”将继续在营商环境建设领域勇攀高峰,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发展生态,引领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同时,也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在这场营商环境优化的浪潮中,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的繁荣。
值得关注的是,在见证发达城市营商环境优化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欠发达地区。今年2025年,智库专家李威将重点关注“西北五省”的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情况,助力推进“西北五省”各省的营商环境优化进程,推动落后地区积极借鉴先进理念与做法,实现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作者系李威,智库专家学者、解读营商环境专家、经济学博士、国家发改委“百城千企”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