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打开了民生新空间
“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代表委员表示,提出“投资于人”,有利于提升资金资源利用效益,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说,报告将“投资于人”落脚在就业、增收减负、消费等民生关切上,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要真正将“投资于人”落到实处,需深入思考三个关键问题:其一,“投资于人”,如何支持扩大就业?其二,“投资于人”,如何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其三,“投资于人”,如何加强消费激励?
“投资于人”,支持扩大就业是首要任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开设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投资于人”,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是关键一环。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负担的减轻,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增收方面,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在减负方面,要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强对物价、房价等民生成本的控制,确保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投资于人”,加强消费激励是重要保障。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只有当居民有足够的收入和消费信心时,才能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要加强消费激励,首先需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让居民敢消费。这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来实现。其次,要丰富消费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最后,要加强消费引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居民愿意消费。
“投资于人”打开了民生新空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投资于人”,需要“人干事”和“干人事”。只有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