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首登军舰记
泰州首登军舰记
中廉网江苏泰州讯:(居晓年) 四月的风裹挟着江水的气息,轻轻拂过面颊。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2025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纪念日,也是我第一次登上军舰的日子。下午2时许,我有幸在泰州市政府南门广场西侧路口乘大巴,带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与其他市民一起去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参观正在服现役回家探亲的“南京舰”和“六安舰”。
车在行驶过程中,人们激动得就像心里装着许多小白兔一样,个个高兴不已。坐在我前排的一个小朋友手舞足蹈地叫了起来:“我们去看军舰啦!”车里不少人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转身看了四周,有穿海军衫的退伍老兵、有满头白发的老人、有家长带着孩子的……
半个多小时后,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经过安检,顺利走上奔向军舰码头的通道。哇塞,码头上人头攒动。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胸前别着几枚泛黄的勋章,在家人搀扶下缓步前行。他的目光始终望向码头停泊的军舰,浑浊的眼中泛起异样的光彩。几个孩童穿着不合身的仿制海军服,在人群中雀跃穿梭,红领巾在江风中飘扬。
“请各位把手机先放袋里,进里面参观谢绝拍照!”年轻水兵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他约莫二十出头,脸庞被海风雕刻得棱角分明,制服袖口露出晒得黝黑的手腕。我注意到他虎口处结着厚厚的茧子。
踏上舷梯的瞬间,心跳突然加速。铁制的阶梯在脚下发出沉闷的回响,仿佛在叩击着历史的门扉。甲板比想象中更为开阔。几位水兵见我们登舰,立即立正敬礼。他们的作训服被汗水浸出深浅不一的蓝色,像极了此刻江天相接处的颜色。我立马地回礼,引得一位女兵抿嘴浅笑。
“这是我们的主炮系统。”讲解员的声音清亮有力。他蹲下身,耐心地向一个戴红领巾的男孩解释射程原理。男孩听得入神,突然仰起脸问:“叔叔,你开过炮吗?”水兵笑了笑,眼角挤出细纹:“我希望永远不需要开炮。”
登舰的舷梯陡而窄,我扶着冰凉的栏杆,一步步向上爬。脚下是空洞的声响,仿佛踩在历史的脊梁上。上得甲板,顿觉豁然开朗。甲板擦得锃亮,几乎能照见人影。几个水兵立在一旁,身姿笔挺,目光平视前方。他们的制服白得耀眼,肩章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走进舱室,一股混合着钢铁、机油和汗水的气味扑面而来。走廊两侧挂满照片:泛黄的黑白影像记录着海军初创时的艰辛;彩色照片展示着现代化舰队的英姿。在一张亚丁湾护航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画面里,年轻的水兵们在烈日下执勤,作训服后背结出盐霜,眼神却坚定如初。我的指尖抚过这些影像,仿佛触到了76年的岁月。一张特别醒目的彩色照片上,现代舰艇编队在深蓝海域划出壮美的航迹,照片下方题着“走向深蓝”四个遒劲的大字。
驾驶室里,各种仪器闪烁着冷光。舰长正在电子海图前与同僚低声交谈,见我驻足,便走过来讲解。他的手掌宽厚粗糙,指节处布满细小的伤痕。“现在装备先进多了。”他说着望向窗外正在操练的水兵,“但该吃的苦一点没少。”顺着他的目光,我看见一队水兵在甲板列队,汗水顺着他们的下颌滴落在钢铁甲板上,瞬间蒸发不见。
“这是最新型的护卫舰。”领队的水兵声音洪亮。他指向舰首的主炮,那黝黑的炮管斜指苍穹,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威严。有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跑到炮塔旁,踮起脚想摸又不敢摸。水兵蹲下身,拉着他的小手轻轻碰了碰炮身:“以后你也可以来当海军。”
“我们每名水兵都有自己的战位,”讲解的水兵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坚守。”他的语气平淡,却让我想起曾在报纸上读到的故事:某次远航,遇上风暴,全舰人吐得昏天黑地,仍坚持完成了任务。
参观中,我请水兵拍了照片,因为听说他们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难得的机会怎能错过。“咔嚓、咔嚓”美好的瞬间从此留下,还买了两张参观的军舰明信片作为留念。暮色渐浓时,参观接近尾声。离舰时,那位白发老者正对着军舰郑重敬礼。他的勋章在余晖中闪闪发亮,与桅杆上迎风招展的军旗遥相呼应。江风送来远处水兵的歌声,铿锵的旋律在暮色中久久回荡。
回望江心,军舰已亮起灯火,像一座浮动的钢铁城堡。76年光阴,从白马庙的木船到今日的钢铁巨舰,变的是一代代装备,不变的是水兵眼中那簇永远跳动的火焰。这火焰照亮过白马庙的夜晚,也必将照亮更远的深蓝。
归途中,我频频回首。江风送来远处水兵的歌声,铿锵有力。我想起那位年轻水兵黝黑的脸庞和他说起“我的战位”时眼中的光。76年,多少人曾在这蓝色国土上默默坚守?他们如礁石般扎根于此,任凭风吹浪打。76年光阴,从白马庙到万里海疆,那些年轻的水兵们,就这样一代代把青春铸进了钢铁里。
海军的生日,原来不只是纪念钢铁的诞生,更是铭记那些与钢铁融为一体的人。
审核:张顺明
- 上一篇: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