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所在位置: 首页 > 爱国主义

祖国北疆的红色印记

时间:2024-10-11 14:17:58来源:《实践》2024年第9期作者:祁敏 点击: 61842 次

 在内蒙古,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代号“654”。1965年4月,是这个地方被确定承担神秘任务的时间,也是神秘代号的由来。这项神秘任务,就是开展内蒙古的“小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全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建设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中部的部分省区,集中投资建设一批工业、基础设施项目;“小三线”则是指在中部及沿海省区的后方腹地,组织生产团以下的轻兵器及其弹药。“654”地区凭借着靠山、隐蔽、分散和不占良田的优势,光荣地成为了内蒙古“小三线”建设的主阵地。

  一声令下,三军随。来自北京、重庆、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的支援者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群山环绕、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654”地区。很多人一下火车就申请下工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施工条件简陋,相关单位就积极协助解决。邮电局在施工队进驻当天为工地接通电话;医院在施工现场开设医务室;桌子山矿务局将办公楼和食堂腾出来供“654”工程指挥部和各厂筹备使用。没有住处,就在厂区附近搭建简陋的“干打垒”石头房子,党员干部及家属带头入住;没有吃的,就动员各厂职工家属开荒种菜,干部、职工也抽出空余时间参加垦荒作业……大家用忘我付出换来了工程建设速度的突飞猛进,当年三个主机厂生产所需的土建工程全部完工。紧接着,相关设备也及时到货,没有搬运工,干部工人们硬是手拉肩扛将设备安装到位。“砰!”1966年9月23日,一声枪响结束了内蒙古不能生产轻武器的历史。军工人在远离喧嚣与繁华的山区中,创造出了独属于他们的“喧嚣与繁华”。

  苦中的甜最甜。“654”的军工企业建在山沟里,相对于外界是闭塞的,但职工的文化生活依然丰富多彩。许多老职工都说,那是他们终生难忘的快乐时光。这里有工厂自建的文艺宣传队,吸纳各个车间的文艺爱好者,他们共同排练歌曲、舞蹈、戏曲,精心准备服装道具,精彩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成了人们枯燥工作中的调味剂。有文艺,当然不能缺体育。球场聚光灯高悬、亮如白昼,运动员急促的呼吸声、裁判员或长或短的吹哨声、观众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回荡在“654”的夜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军品生产需求急剧减少,军工企业开始了艰难的“军转民”探索之路。“654”地区的军工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开发出体育训练用气手枪、缝纫机、洗衣机、家庭音响、摩托车前减震器等100多种民用产品。这些产品曾在市场上风靡一时,比如,“双菱牌”气手枪被许海峰选为训练用枪,助力他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654”地区就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如今,在“654”地区“小三线”企业旧址上,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纪念馆静静矗立,向人们生动展示着那段红色历史、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再说起这些故事,虽然深感故事中的人和事已经远去,但铭刻在那段历史中的奋斗精神和实干热血,仍然振奋人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驻地机构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24小时举报受理和处置
违法或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711111 举报邮箱:zgdflzw@163.com

中廉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本网站文章(含图片/视频) 京ICP备2002021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 29640号
Copyright 2019-2024 zlwr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