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佰华:父亲的精神激励我奋勇前行
父亲是一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人!
他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总是让人感受到无声的爱与支持。无论是为家人操劳,还是为邻里帮忙,他总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善良与纯朴。
父亲是一位农民,他种了一辈子的地,知道生活的艰辛。
春天播种前,父亲总是最早起床,牵着牛或扛着犁头,将田地里的土壤翻松。这是一项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下,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播种做好准备。
干旱的季节,父亲会拖着长长的水管,或挑着水桶,一瓢一瓢为庄稼浇水。有时候,水渠里水源不足,父亲就会连夜守着,只要渠里有水,就一瓢一瓢往家里的田里浇,确保田地里的作物不会缺水。
夏天,万物复苏、杂草疯长,父亲顶着烈日,蹲在田里一棵一棵地拔草,一蹲就是半天。为了防止病虫害,他还要背着喷雾器,喷洒农药,尽管药水的气味刺鼻,但他依然坚持。
到了收获的季节,父亲是最忙碌的。无论是用镰刀割麦子,还是用机器收稻谷,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收割完后,他还要将庄稼一袋一袋地扛回家,肩膀上的皮肤常常被磨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
遇到暴雨、狂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父亲总是第一时间扛起农具冲到田间地头,查看庄稼受损情况,并想方设法补救。
父亲不仅是田里的劳力,还是家里的“修理工”:农具坏了,他会自己动手修理;镰刀、锄头钝了,他会磨得无比锋利;无论是抽水泵,还是柴油机的零件,他都能想办法修好。
父亲说,在他青壮年的时候,生产队给他两个选择;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二是做一名碾米机师傅。因为做碾米机师傅,可以保证一家人吃饭。所以,他当了一名碾米工,“一般的柴油机、汽油机我都能修!”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家庭,父亲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他肩上扛起的,不仅是男人的责任,还有整个家庭的希望。
小时候的一天,我突然口吐白沫、翻白眼、浑身抽搐……把父母急坏了。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很差,父母用担架抬着我四处求医,后来,在当地一名赤脚医生的救治下,用偏方治好了我的病。
“你妈妈的胃病、肾结石经常发作,痛得在地下打滚;你大哥、二哥腰部同时生脓疱,想尽办法都治不好。”父亲回忆说,“那个年代,家里经常有人生病,又没有经济收入,连饭都吃不饱……总算挺过来了。”
父亲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拭眼泪。那时候,我们四兄妹都还小,不能为父亲分担,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其中的苦只有他知道。
父亲一生勤俭节约,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分钱。他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养活了一家人。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也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习惯。
他总是穿着旧衣旧鞋,却舍得为我们买最好的书本、交学费;他常吃剩饭剩菜,却把新鲜的鱼肉夹到我们碗里。母亲生病时,他彻夜守在床边照料;我们犯错时,他从不苛责,而是用行动教会我们如何改正。
父亲从不追求名牌或奢侈品,他更看重物品的实用性。
家里的家具、电器都是简单实用的,但他总是把它们保养得很好,让它们陪伴家人多年。家里的桌椅坏了,他会亲手修理;鞋子破了,他会用胶水缝补;甚至一把旧雨伞,他也能修好再用很多年。他常说:“东西能用就不要浪费,能省一点是一点。”
父亲不仅自己勤俭节约,还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他告诉我们:“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要浪费。”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懂得了节俭的重要性。
节俭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更加难能可贵。父亲的每一分节省,都是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子女的幸福。他的勤俭持家,不仅让家庭生活更加安稳,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父亲出生在四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但他却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正直、纯朴、善良的品格。他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父亲始终坚持诚实待人,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做生意,他都从不欺瞒。即使面对利益的诱惑,他也绝不会为了私利而违背原则。他常说:“人活一世,名节最重要。”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绝不会做亏心事。村里人都知道,和他打交道,永远不用担心被欺骗。
为了补贴家用,父亲除了种好田地外,还利用空余闲暇时间,到水田河沟里捉鱼虾,家里经常是吃不完的鱼虾、泥鳅、黄膳等,有时候还拿到街市上卖。
有一次,父亲用笼子抓了几十斤小龙虾,家里一时也吃不完,就拿到街市上去卖。商贩给的单价是10元,父亲却收8元。母亲埋怨他,父亲却说,“人家也不容易,我不要成本,大家一起赚点。”一旁的商贩都笑了。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父亲总是愿意帮助他人,替别人着想。
那年五月,年迈的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在拐弯回家的岔路口,被一辆飞驰的面包车撞飞十几米,导致多根脊椎骨折,膝盖被摔破,昏死在路边。在医院救治半个月后,捡回一条命,却落了不小的后遗症。
后来,交警队、保险公司、责任方在处理善后过程中,父亲没有更多的责难,相反还给对方许多的安慰,仅要求司机支付了医疗费、修好了损坏的三轮车,赔付了八千余元的后续诊疗费了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父亲说,“我不会发车祸的财,哪个都有难的时候,差不多就行了。”那名司机十分感动,用擅抖的双手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说,“你真是个好人!碰到别人,我可能倾家荡产了。”
父亲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无论对方是贫是富,他都以礼相待、以诚待人。他的善良,深藏在骨子里。
父亲曾遇到一位在村头茫然无措的老人,他不仅耐心询问老人的住址,还亲自搀扶老人走了几里路,直到安全送到家。尽管耽误了自己的事,他却说:“谁家都有老人,将心比心。”
村里路灯坏了,父亲默默买来灯泡换上;邻居家的水管爆裂,他二话不说带着工具去帮忙修补,弄得满身泥水也毫不在意;隔墙的阿婆不会杀鸡宰鸭,父亲也会放下手中的活,主动帮忙烧水宰杀。
父亲曾在路边捡到一只瘸腿的小狗,他细心为它包扎,喂食喂水,细心照料。小狗康复后,整天围着父亲的脚打转,后来成了家里的一员。父亲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在生活中,父亲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公的待遇,但他从不因此怨天尤人,也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取利益。他相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光明磊落,总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的正直、纯朴和善良的品格,是留给儿女们最宝贵的财富,默默照亮了我们成长的路,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30年前,父亲将我送到远离家乡1500公里的祖国南疆服役,他叮嘱我“到部队要诚信做人,坦荡做事,对得起良心。”30年过去了,我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边关,如今依然守卫在南疆这片热土上。
时光荏苒,岁月如刀,父亲的白发和皱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那深陷的眼睛里,那满头的银发下,或许藏着无数未曾说出口的牵挂与爱。他的衰老,是时光的痕迹,也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父亲虽然老了,但他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边关,我肩负着守护家园的责任,这份使命光荣而艰巨。父亲的教导和榜样力量,一直在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我前行的动力。他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爱不仅是小家的温暖,更是对大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边关工作的日子,我遇到不少困难,也面临诸多挑战。每当感到疲惫或迷茫时,回想起父亲的话:“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这种信念会让我重新找到力量。
边关的生活是孤独的,我把这种孤独转化为一种力量。想象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背影、孤立无援时的叹息,他的坚韧会让我明白,孤独也是一种经历。
边关的工作是艰险的,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除恶扬善、匡扶正义,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磨砺。父亲的精神,正是面对这些挑战时最强大的支撑。
30年来,我从农村走向警营,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体魄,更磨砺了意志,培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30年来,我从战场到书桌,从钢枪到钢笔,这不仅是职业的变化,更是心灵的升华,这正是父亲想要的样子。
工作30年来,我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嘉奖、奖章、证书无数,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
父亲的伟大,在于他懂得爱的方式——既有对家庭的细腻关怀,也有对邻里的暖心服务,更有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他的格局与胸怀,让我在边关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他像一盏明灯,默默照亮了我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