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其时有我|探寻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中的家国情怀
在山东烟台的牟平区养马岛上,有一座红色文化殿堂——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展馆像一本打开的胶东百年史书。“这座建筑的设计意味着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中间的构造像一只搏击风浪的海鸥,也展现了烟台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是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讲解员生栩然介绍道。
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人民网 郑昕桥摄。
踏入陈列馆的那一刻,宽敞明亮的展厅和庄严肃穆的氛围立刻将人带入到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世界。展陈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的展馆,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部独特的历史篇章,引领参观者穿越时空,感受胶东的辉煌与沧桑。
抗战时期,胶东人民在“一切为了胜利,一切支援前线”的思想指导下,提供巨大的军工、粮食、物资支援革命战争。800万胶东人民,母送子、妻送郎,先后将50多万优秀儿女送进人民军队,7.6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厚重而不可或缺的一笔。
场景复原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人民网 郑昕桥摄。
于得水,一位7次负重伤、13次受上级嘉奖、九死一生、屡建奇功的传奇英雄。“对敌如猛虎,对民如父母”是他的口头禅。他是著名作家冯德英根据当地人民革命斗争生活而创作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和《山菊花》中的于震海的原型人物。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胶东大地上广为传颂。
1933年春,于得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拉起十多人的武装,秘密活动于文登、牟平、海阳一带,宣传党的思想,夺取反动军警的武器,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同年7月23日拂晓,于得水被葛家联庄会武装百余人堵在家里。他急中生智,跳上柜子,顶破屋笆,蹿上房顶,越过几家院墙,冲出敌人包围。敌人抓不到他,就抓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妻子被用酷刑致残,母亲被打死,5岁的孩子因被打和惊吓而死,几乎家破人亡。
于得水把个人仇恨装进心里,带领队伍隐蔽在昆嵛山区进行武装游击活动。1935年8月至11月,胶东特委先后在昆嵛山岳姑殿等地召开会议,酝酿暴动,队伍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同年年底于得水参加了“一一·四”暴动,在原计划受挫的情况下,仍然率大队行程300余里,缴获长短枪80多支、刺刀50余把、土枪30多支、子弹2000余发,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胶东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刘振民、于得水、王亮等人率领突围人员30余人转入昆嵛山区,继续擎起“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旗帜。这也是山东唯一一支坚持到全国抗战爆发,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唯一一支保留下来的红军队伍。
生栩然带记者来到一块布满弹孔的铁皮旁,“这是一块铁皮雨搭子,在这块不足0.8平方米的铁皮雨搭子上布满了138个弹孔。1938年的2月13日,中共胶东特委室率部攻克牟平城后,在雷神庙研究下一步行动时遭到了日军的包围,他们凭借着劣势武器,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打死打伤了日军50余人,成功实现了突围,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布满弹孔的雷神庙东厢外窗雨搭。人民网 郑昕桥摄。
在这里,如于得水般英勇抗战的英雄数不胜数,大型多媒体多幕幻影演绎、沉浸式体验,结合情景教学,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更好地了解胶东红色故事,更好地体悟胶东红色精神。
“我们还开展了市民开放日、小小讲解员以及研学旅行等活动来提高我们胶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度。”生栩然说道。
参观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铭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当代齐鲁儿女不断前行。
- 上一篇:威海文物入选全国名录
- 下一篇:学习胶东乳娘 赓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