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映基层 担当如磐谱新篇 —记永勤乡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民
在永勤乡新民村的田间地头、村舍巷道,总能看到一个脚步匆匆的身影。他是村民口中的 "领路人",更是扎根基层的 "耕耘者"—— 陈立民,这位深耕乡土多年的党支部书记,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基层一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模范篇章。
一、党建领航:锻造乡村振兴 "先锋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陈立民深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他以创新之笔绘就党建蓝图,着力打造 "学习型、思考型、进取型" 两委班子:每周组织班子成员开展政策研学,每月邀请专家开展乡村治理专题讲座,每季度举办 "发展金点子" 擂台赛,让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成为班子成员的行动自觉。
在党员队伍建设中,他创新推行 "三抓" 工作法:抓培养,建立 "入党积极分子 - 发展对象 - 预备党员" 三级培养档案,通过 "老党员结对帮带"" 田间课堂实践锻炼 " 等方式,让新鲜血液在基层一线淬火成钢;抓规范,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 制度,将党课搬到产业基地、把组织生活开在民生现场,让党的理论在 "沾泥土、带露珠" 的宣讲中入脑入心;抓引领,设立 "党员先锋岗"" 为民服务代办点 ",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工作中亮身份、当先锋,构建起" 一名党员一面旗 " 的基层治理格局。
二、产业破题:激活集体经济 "造血机"
"村民要致富,产业是支柱。" 面对新民村资源禀赋有限的现状,陈立民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带领村两委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之路。他跑项目、筹资金、访市场,短短几年间落地三大产业项目:
红小豆加工厂:年收益 9.18 万元,将小杂粮做成 "金豆子",带动 30 余户农户参与种植;
光伏电站:年收益 38 万元,让 "阳光资源" 转化为 "真金白银",惠及全村脱贫人口;
豆制品加工厂:年收益 3.3 万元,从传统工艺中挖掘商机,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三大项目年均为村集体创造 50.48 万元收入,不仅让村集体 "腰包鼓起来",更让村民 "钱袋子满起来"。如今的新民村,产业车间机器轰鸣,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小豆种植基地连片成景,一幅 "产业旺、村民富" 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民生筑底:绘就和美乡村 "新画卷"
"环境变美了,日子才更有奔头。" 针对村内 "脏、乱、差" 的老大难问题,陈立民以 "绣花功夫" 推进人居环境治理。他带头清理多年废弃土坑 2 处,将其改造成村民休闲小广场;建设垃圾分拣中心,为 186 户村民配备户用垃圾桶,推行 "门前卫生三包" 制度,让 "各扫门前雪" 成为文明自觉;召开 20 余次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治理纳入 "红黑榜" 评比,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热情。
如今的新民村,道路整洁平坦,庭院花果飘香,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村民们说:"陈书记带着我们不仅治好了 ' 面子 ',更夯实了 ' 里子 ',现在走在村里,腰杆都挺直了!"
四、初心如磐:甘做群众 "暖心人"
"当一天书记,就要担一天责任。" 这是陈立民常挂在嘴边的话。凌晨三点,他会为突发疾病的村民联系救护车;暴雨夜里,他冒雨排查危房转移群众;春节假期,他值守在疫情防控卡点…… 在新民村,无论大事小情,村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 "找陈书记"。
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为困难群众申请低保、帮留守老人代缴医保、替返乡青年谋划创业项目…… 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 200 多条 "群众心愿",每一条后面都标注着解决进度。"这些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村民对我的信任。" 陈立民说。
从党建阵地到产业基地,从人居街巷到百姓心间,陈立民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 "基层领路人" 的责任与担当。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 "答卷人",更是群众心中 "永不褪色" 的共产党员。在新民村的土地上,他以初心为墨、担当为笔,正在书写着更加璀璨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审核:李宝军
- 上一篇:田园诗词诵乡情 乡食汇集品宁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