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所在位置: 首页 > 红色胶东

一位将军的回忆丨乳娘

时间:2023-05-28 22:44:05来源:红色胶东作者:常书勇 点击: 436312 次

 

"乳娘"王聪润是我父亲的二姐,我的亲二姑,生于1914年,祖籍是乳山县夏村镇夏北村。1930年左右结婚,嫁到了夏村镇北江村。姑父叫宋廷春,生于1910年,祖籍就是北江村,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他是1942年入党的老党员,也是一个老实忠厚、为人善良的庄稼人。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起二姑、二姑父抚养南下干部后代的故事。当时在我们姐弟幼小的心灵当中,就早已深深地镌刻下了这段红色记忆。

 

二姑王聪润是童养媳。小时候因为娘家孩子多,所以为家境生计所迫,很小就出嫁,与二姑父宋廷春成了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胶东农村,虽说年无战乱,天无大灾,但仍常有土匪肆虐,民不聊生,加上土地的贫瘠,劳力的短缺和天旱地涝年景不济,生活同样过得很艰辛,一年到头也只能是"靠天吃饭",打下的那点微薄的粮食,仅仅勉强维持生计。结婚不久,二姑父宋廷春的妹妹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年仅几岁的幼子,而婆家又欲将其送回舅舅家抚养。面对这个幼小脆弱的生命和难以推辞的亲情,他们夫妇二人思量了很久。按照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条件,自家生养一个孩子,已属勉强,但眼下又将多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要么先生养自己的孩子,等稍大以后再接过来抚养;要么收养了这个孩子,自己就没有能力再养育亲生骨肉。这种在骨肉和亲情之间的痛苦取舍,剜的都是自己手心手背的肉啊!这种抉择,着实让这对年轻朴实、为人善良的夫妇一时茫然难以做出决断。

 

最终,他们以一种仁慈的胸怀和伟大的母爱,超越了自我,舍弃了亲生亲养自己孩子的机会,收养了这个苦命的外甥,把这个贫困而温暖的农舍所有的爱,全部给予了这个刚刚失去母爱的孩子,使孩子得以继续在母爱的呵护下,结束苦难的童年,延续幼小的生命,重启希望的人生。这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养子,后来为祖国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孙树基烈士。

 

孙树基自来到这个家庭后,生活的现实仿佛使这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虽说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但舅舅、舅妈(后改口称爹、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从痛苦中很快的走了出来,不长时间就融入了这个新的家庭。当时一家人的生活虽说也很拮据,但靠着养父母勤勤恳恳、朴扑实实,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艰辛的劳作,三口之家始终得以为继,就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也一起"跑反",与鬼子周旋,一家人始终没有分开,还踊跃参加根据地拥军支前活动,不辞辛苦,忙前忙后,成为积极的支前户,使这个小家里始终充满着和睦与温暖。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胶东第一次得到了解放,翻身的农民分到了胜利果实,牟海县解放区的老百姓打心眼儿里感激共产党,拥护毛主席。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已丧失全面进攻能力的国民党军队,又对山东解放区进行了重点进攻。这年二、三月,牟海县在上级党组织的“挡大坝、堵大门、不遭二茬罪"的号召下,全县上下掀起了解放战争时期第四次参军热潮,到处出现"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烈属再送子参军"的动人场面。就在这个时候,宋廷春、王聪润夫妇也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孙树基送到了队伍上。面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两位老人鼓励他:到了部队以后,要听党的话,英勇杀敌,誓死保卫咱老百姓的胜利果实。就这样,在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中,孙树基同志来到了华野十三纵三十七师一O九团三营任通讯员,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这一年,孙树基刚满21周岁。革命斗争是光荣的、英勇的,也是极其艰苦的、异常残酷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孙树基参军后的当年12月,他随部队参加了莱阳战役。据史料记载,莱阳战役的攻城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顽固抵抗,我军两度攻城失利,部队伤亡较大。但最终于12月13日23时全歼守敌。在此次战斗中,作为三营通信员的孙树基同志,表现勇敢,英勇顽强,在攻城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个青春的岁月中。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对于宋廷春、王聪润夫妇精神上、心理的打击和悲伤是可想而知的。烈士牺牲后,当地党组织和老乡,把孙树基烈士就地掩埋在莱阳郝各庄。因为当时还处在战争年代,敌我态势变幻不定,部队又经常处在机动之中,加上烈士牺牲地与老家相距较远,使他们从未去莱阳祭奠已牺牲的儿子;春去冬来、寒暑交替,孩子坟头的茅草黄了又青,青了又黄,盼不来白发爹娘的足迹和泪水,而他们二老至死也没有寻得烈士儿子的坟茔,更不曾为儿子的坟头添上一捧土、烧上一沓纸、说上一句话,诉上一段情啊!这竟成了两位老人与儿子终生的诀别和遗憾!但当时的他们,坚强地擦干眼泪,忍着失去儿子的悲痛,珍藏起对儿子的无尽思念,把深深的母爱默默的埋在心底,顽强地生活下去。作为解放区翻身农民和革命烈属,他们深明大义,知道做为烈士亲属,此时应该为烈士做点什么、为社会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表现出在民族危难时刻天下母亲的大爱情怀!

 

1948年,全国乃至山东的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要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育儿所也从山区迁至离县城较近的腾甲庄。就在这个时期,宋勤先的父母随军南下,将未满周岁的孩子留在了育儿所。此时的宋廷春和王聪润夫妇,即是军属又是烈属,在北江村是党组织信得过的"堡垒户"。当时,地方党组织了解他们的情况,非常信任这对夫妇,感到他们政治上可靠,人又忠厚朴实,值得信赖,可以作为分散不脱产的育养家庭,领养南下干部的孩子。就这样,宋廷春王聪润夫妇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热爱,强忍着刚刚失去大儿子的巨大悲痛,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还乡团打击暗害的生命危险,再次放弃了生养自己亲生骨肉的机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决然的又收养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南下干部后代,并给它起了融入这个革命家庭的名字:宋勤先(乳名:勤子、麦勤)。从此以后,他们又把全部的心力和母爱,再一次无私地倾注到这个幼小的八路军后代身上,使这个孩子在党的怀抱中,在老区人民的哺育下,继续幸福地成长着。

 

据“乳娘”王聪润的五妹、现居住在山东烟台已八十八岁高龄的王展润老人回忆:1948年王聪润收养南下干部后代宋勤先(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名毛学俭)时,她已经16岁了。这件事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时候,她二姐(王聪润)两口子对这个孩子十分上心、视为掌上明珠。当时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为了养活这个孩子,宋廷春王聪润夫妇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用换回为数不多的铜板,给孩子添置衣物和购买食品。宋勤先从小营养不良、骨瘦如柴,养父母到处托人买炼乳和奶粉之类的营养品,给孩子补充营养。而他们自己则是粗茶淡饭,有时以野菜瓜蔓充饥,能糊弄一口就糊弄一口,把省下来的细粮和铜钱,留起来以备孩子急需。青黄不接时,养父母宋廷春和王聪润就抱着宋勤先这唯一的孩子,从北江村到夏北村的娘家接济度日。当时的娘家也是革命军属,弟弟和侄子都早已参加了革命。回来以后,娘家的母亲、弟弟、妹妹和家里的其他亲戚,都知道这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全家都格外疼爱这个孩子。与他同辈的哥哥、姐姐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他们小时候回奶奶或走姥姥家时,都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宋勤先这个弟弟,并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他,而且事事让着他,让宋勤先在这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减少这孩子思念亲生父母的寂寞和孤单。宋勤先小时候经常爱哭闹,遇到国民党、还乡团围攻扫荡时,养母王聪润和乡亲们一起,抱着啼哭不断的孩子到山上去躲避。有时因哭闹的厉害,一同去的街坊乡亲怕招来敌人,都把他娘俩推出洞外。为了不暴露大家,养母冒死寻找藏身之地,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这个革命后代。当时就有人劝他们说:你们何苦呢?为了这么个孩子,自己找罪受,不要命了!有的还劝他们把这个孩子送回去吧。但他们夫妇坚决不肯,说他们的父母为了老百姓去打仗、牺牲,咱们既为了孩子,也是为了革命。所以一直把孩子视如已出,当做自己的命根子,几十年来寸步不离,含辛茹苦地用心血和汗水抚育着这个革命苗子。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养父母千方百计的为孩子上小学、中学创造条件,起早贪黑的劳作,一点一滴的积攒,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从嘴上、身上抠出一分一厘来供孩子读书、上学。宋勤先是当时村里和家族孩子中上学最多、学历最高的一个。就这样,养父母用渐渐压弯的腰撑起了这个平凡的家,用自己毕生的信念和情感,来报答共产党和毛主席!

 

当我们听说了这两位老人平凡的事迹、到北江村实地了解查看时,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已61岁的宋利明同志对我们说:我从记事起就知道他们家是烈属,很早以前门上一直挂着《烈属光荣》牌匾,全村的老百姓对他们都非常的敬重。他们家原来离村里的学校很近,宋廷春也很关心村里下一代的成长进步,经常去学校给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用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鞭策教育学生,激励后人成长。村里的年轻人和学校的同学们,也一直保持着慰问军烈属的光荣传统,经常去他们家挑水,扫地,干农活。这么多年来,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大家也深切地感到,两位老人从没有因为有这个光荣的身份而居功自傲,对村里的乡亲和孩子们一直和蔼可亲。他们虽然只有老俩口单独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二老互相体贴,相濡以沫;各种农活、营生亲历亲为,尽其所能,尽管年老体弱,但从不麻烦别人和集体,一直自食其力,相依为命;对于过去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晚年的他们从不声张,就连自己老年的生活待遇、养老送终等身后大事,他们二老也从不向组织伸手,一直默默承受,任劳任怨,宁可让自己的亲属相互分忧,也不给政府添一丝负担。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乳山这片大爱之地上慈祥、仁厚、圣洁的“乳娘”,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平凡朴素,而展现的却是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千千万万翻身农民对党知恩报恩的缩影,是乳山这个母爱圣地涌现出的用乳汁谱写人间大爱的“圣母群体”,是共和国革命成功最坚实、最稳固的根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弘扬红色文化、可贵民族精神的历史写照。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们,因为这种人间大爱不仅是推动革命洪流滚滚向前的源头和涓涓细流,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我们将永远的记住他们、仰视他们、报答他们。她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爱党忠诚、砥砺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驻地机构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24小时举报受理和处置
违法或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711111 举报邮箱:zgdflzw@163.com

中廉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本网站文章(含图片/视频) 京ICP备20020218号-1

Copyright 2019-2024 zlwr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